书面交际是人们交际活动的重要方面。除了印刷品、电子文本等以外,书面交际要靠写字来实现。甲方通过写字把信息传给乙方,乙方再通过写字把信息反馈给甲方。信息传递得是否准确、是否顺畅、是否高效,受到多种因素制约,其中,字写得怎么样是重要的一环。
从前有一家人家,老婆子和媳妇在家,老头子和儿子外出做生意。几个月以后,爷俩的生意越做越红火,还雇了一个伙计。有一天,同乡要回家,爷俩就托他捎回一封平安信。没料想,老婆子和儿媳接到信后大哭一场,原来,信上写了两句话:“生意兴隆。故了一人。”爷俩把“雇”错写成“故”了,而“故”除了“原因”“原来的”等意思外,还表示“(人)死亡”。婆媳以为不是老头子亡了,就是儿子死了,于是悲痛欲绝。
前不久,北京街头有单位挂出一幅标语,隶书写得很漂亮,但把“见义勇为”错成“建议勇为”,于是,对全体公民的庄严号召变成了可做可不做的提议,引起舆论大哗。
这一古一今两个故事是讲不能写错别字的。
从前,有个县官写字向来很潦草。有一天他要请客,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“买猪舌”。他把“舌”字写得太长、上下两部分分得太开。当时的字是竖写的,于是差役看成“买猪千口”了。差役跑遍了全城,又到四乡去搜罗,好不容易才凑成五百口猪。回衙后,差役连连磕头,请老爷恕罪。县官大怒:“我让你买的是猪舌,谁叫你买一千口猪了?拉下去打!”差役心想,自认倒霉吧。但愿老爷以后把字写整齐点、紧凑点,要不让我“买肉”,写成“买内人”,我上哪里搜罗去?
某公司总经理写了张字条让采购员买棉花籽。到了种子站,采购员打开字条一看,上面写的是:“速买棉花籽25ㄋ。”采购员横看竖看,看不明白最后一个是什么字:“是253斤?253吨?还是多少?”他不得不用电话跟总经理核对,才弄明白是个“斤”字。
这一古一今两个故事是讲写字要规范、端正的。
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,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刚刚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:“国家推广普通话,推行规范汉字。”《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•语文教学大纲》对写字提出了“正确、端正、整洁,行款整齐,有一定速度”等要求。要正确、端正地书写,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、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,写规范汉字。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,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、高效、快速。
![]() |